乡愁里的中国丨叶一剑:失落的明长城
与其让历史遗存和文物彻底失落
不如让它走向文化和产业的前台
从而使其找到本身的真正价值
这是中国历史传承中所需要的改变
欢迎收看第五十期: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q0516j8gpcz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叶一剑:方塘智库创始人。以“既要在云端,又要在人间”的研究态度,践行行走、思考、写作、阅读、对话“五位一体”的治学路径,对区域经济、城市、建筑、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,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。
附文字版:
大家一致认为北京有两个地方必去,一是天安门,另外是长城。2003年我第一次去北京,很快就去了天安门;对于长城,自己所想的是,一定要找个非常特殊的时间。比如,深秋或者入冬以后,有北风吹着,甚至雪花飘着,独自一人走在长城上,这样才能够想象一个世界性的历史遗产,它所能够代表的或者传递给人的一个历史现场感。
但是,很遗憾。哪怕是等到了秋天或入冬以后,那场雪不是不期而遇的。同时,按照现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的火爆程度,想一个人走在长城上,几乎是不太现实的。
其实,这些年无论我是做咨询、策划、活动、规划等,在其过程中,我看到过很多有关长城的题材,比如山海关、丹东的长城,等等。这些地方的长城可能很不显眼,而且与我们印象中的,以及照片中看到的八达岭长城之间有很大的区别。这些长城是碎片的,是被遗落的,甚至走近时,都不知道是长城,而且,在很多当地人眼中,并不觉得长城有多么难得,多么伟大。
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西宁的湟源县。我们为了做丹噶尔古城的策划,就和当地文物部门的负责人交流并告诉我说,这里有明长城的遗址,听后很震惊,既然是明长城的遗址,它应该是属于这个地区很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,为什么没有人提到这个地方?
因此,后来就专门驱车到了明长城的遗址。总体感觉是,首先站在明长城的遗址上看周边山势和交通的设计时会发现,当时官方做长城的设备,或者长城的设计的必然性,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而且,站在那里可以对周边很大片区内的军事情况一目了然,对军事守备功能而言,是很到位的。
其次,再看明长城的夯土墙时,对于我们建筑的构造技术而言,有一定的启示作用,对做建筑的、做军事的都应该去研究,包括对于此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寻找,这里可讲的故事还很多。但,直到目前,此地几乎是废弃的。
我们对于很多文物、历史遗存的监管和官方的保护更多的是防止过度破坏性的开发,进而去出台相应的政策。而在我看来,其实中国很多地方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并不是面临着过度开发的问题,而是面临着过度的被冷落、过度的被遗弃,过度的被忽视,甚至并没有形成当地人的骄傲。对于这样的迹象,现在和未来都应该被重视起来。
虽然,近几年有很多国家的扶持资金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,但我们发现,其并没有将对历史遗存和文物的保护,提上更重要的战略议程。不但地方上很少有资金投入,而且中央的资金最后也被挪作它用,就使得这些地方到目前都没有很好的被过问和保护。
比如明长城,如果按照目前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话,三到五年甚至十年以后,再去看时,可能连现在这样的气势或者规模都不复存在,那时再去寻找这段历史遗迹的故事和现场感时,再也没有现在的感觉。
所以,在我看来,对于历史遗存和文物的重视,应该从口头上转入实际当中,其投资或者资金的筹备,应该更加多元。与其让它彻底失落,不如让它走向文化和产业的前台,而且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发展的真正路径。这就使得像湟源县明长城这样的地方,找到其本身真正价值,而且,能带动整个文化的发展,带动整个区域的转型,这是今天我们面对失落的像明长城一样的历史遗存现场时,应该做出的改变,这也是时代所需要的改变,也是中国历史传承中所需要的改变。
相关阅读